地址:廣州市花都區廣州國際空港中心綠港南三街2號3棟516室
手機:18027153106
我國研制新材料的腳步從未停下,但近年來,許多已經產業化的材料卻遲遲沒有進入終端市場,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新材料進入終端市場的進度?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材料需要進行相應的測試評價,但儀器與檢測,都存在不小的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在新材料測試評價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布局了國家新材料測試評價平臺主中心、鋼鐵、電子材料、先進無機非金屬、稀土新材料4個行業中心、浙江、四川、湖南3家區域中心;國家質檢總局布局了國家磁性材料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國家碳纖維產業計量測試中心以及多家檢驗檢測技術聯盟;此外,材料領域還有數量眾多的國家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地方分析測試中心、高校實驗中心等。但我國材料測試評價面臨規模普遍偏小、高端設備難以自給、部分測試方法落后的制約。
材料測試評價規模普遍較小
一方面,我國材料測試評價機構平均收入低。《全國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材料測試機構數量為1200家,占全國檢驗檢測機構3.0%;材料測試服務業收入為57.3億元,占檢驗檢測服務業收入的2.0%;材料測試機構平均收入達到477.5萬元,僅為全國檢驗檢測行業平均收入的67%。另一方面,與進入國內檢測市場的國外企業相比,國內機構在規模和綜合實力差距較大。2016年材料測試領域23家外資企業收入達到8.08億元,平均收入超過3500萬元;而國內企業的平均收入僅為375萬元,僅為外資企業平均收入的10.7%。
高性能測試儀器設備不能自給
從整體上看,我國測試分析儀器集中在中低端,中高端檢測儀器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尚不能自給。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4—2016年,檢測分析儀器貿易逆差占儀器儀表行業的比例分別為75.91%、80.46%和78.34%。從材料測試表征儀器設備看,痕量超痕量成分測定、高端電鏡等科研用、復雜精密型儀器依賴進口,超高溫拉伸/蠕變/疲勞試驗機、拉扭復合熱機械疲勞試驗機等極端條件性能試驗設備被國外禁運,在線關鍵參數測試技術和設備缺乏,國產測試儀器的部分關鍵部件仍要進口。
部分測試評價方法和認證落后
從分析測試方法標準數量看,我國與國外和國家分析測試方法標準已經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分析測試技術應用角度看,色譜、光譜、質譜、電子顯微鏡等國際最先進的分析測試技術已經普遍應用于我國的分析測試標準;從重要領域典型標準看,我國相關標準的測試水平基本與國際一致。但新材料領域部分測試評價方法落后,存在“測不準”、“測不全”甚至“測不出”問題。例如,用于先進金屬材料的精細化、系統化、更接近真實服役條件下的性能測試表征方法和手段不足,對碳纖維及復合材料質量影響較大的原材料至今沒有統一的檢測、評價方法和標準。此外,航空裝備、石油化工、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及其相關材料、構件的質量評價認證、安全生產認證主要掌握在國外認證機構,致使國內已產業化的材料很難進入終端應用市場。